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中医理疗科健康宣教

从出伏到秋分,一年最“凶险”的30天,务必防住这4种疾病!

发布时间:2024/09/0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西安附医中医医院

酷热难耐的三伏天

终于已经过去

天气慢慢变得凉爽、舒适

但此时,暑热渐退

早晚温差逐渐增大、温度波动频繁

对身体健康影响极大

今年出伏到秋分共30天

很关键但又很凶险!

为什么出伏后的30天很关键又很凶险

出伏后,截止到秋分之日(9月22日),整整30天,这30天中囊括了一个重要节点:白露。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。此时昼夜温差巨大,严重的地方早晚温差可达十多度。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,物极必反,阴气也在此时兴起。到了白露,阴气逐渐加重,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,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,所以就称之为白露。

有谚语“过了白露节,夜寒日里热”,意味着白天虽然温和,但早晚气候已凉,这段时间人体也更容易被邪气入侵。尤其对中老年朋而言,身体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,更应当小心防范,以免因温差导致的疾病侵袭。这一时期,加强自我保健,适时增减衣物,避免着凉,显得尤为重要。

出伏后,4种“秋病”易上门

01、血压波动

秋季气温变化较大,有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,血管骤然收缩舒张,也容易引起中风、心梗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。

建议老年人晨练别太早,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年朋友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。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,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,并注意先兆症状,如发现突然眩晕、剧烈头痛、视物不清、肢体麻木等,应及时送医院治疗,以防发生意外。

02、呼吸道疾病

出伏后气候变化复杂,早晚温差开始增大,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热乍凉的刺激,抵抗力减弱,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。

建议中老年朋友及时增减衣服,加强户外活动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,可以进行散步、打太极拳等活动。饮食忌油腻,戒烟少酒。

03、腹泻、胃肠疾病

夏日大量进食冷饮、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,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,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,更助湿邪损伤脾阳,诱发腹泻。夏末初秋,抵抗力较弱人群,在消暑同时要注意保护脾胃。建议: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,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,多吃如冬瓜、萝卜、薏米等,同时注意腹部保暖。

04、骨关节疾病

秋季老寒腿、膝关节炎、腰背痛、风湿病等疾病进入高发期。不少年轻人即便秋风瑟瑟,仍喜欢穿短裙、短裤,这时骨科疾病可能悄然找上门。此外,运动后出了汗不及时擦,也容易受风寒,导致骨关节病加重。建议:及时添加衣物,平时洗东西时水温要适宜,别太凉。

出伏后,养生记住这三点

饮食:润一点,助养肺

出伏之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,气候逐渐干燥,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,而中医认为“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,故多酸以强肝木”。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

建议多吃些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海带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、青椒拌豆腐、百合莲子汤等,可以补肝益肾、开胸润燥、益气宽中、安神养心。

睡觉:早一点,防秋乏

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懒洋洋的,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秋乏”。

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渐弱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,特别是老年朋友,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“秋乏”更容易出现。专家建议要减缓“秋乏”,睡眠尤其要充足,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。

通风:勤一点,少发霉

出伏以后,气温逐渐降下降,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,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,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。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,选个晴朗的日子,把衣物从箱中取出,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。

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,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。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,以保证良好的通风。


最新新闻